活動目的:
社會學系為因應學生的學習可以更多元與寬廣,邀請三位在不同領域學有專精的博士,和我們分享研究進行過程當中的甘苦談。透過面對面的座談與互動,可以直接瞭解進行研究需要注意的細節,以及可能涉及的倫理兩難情境,更進一步的,思考身為社會學系的學生,在面對各種課題或流行的議題時,不只是投注表面上的關注與關懷,更可以透過批判性的反省與思考,將知識理論與實踐運動進行對話與反思,人與社會組織,人與社會制度,以及人與社會運動等各層面的反身性對話。
活動內容與實況:
第一場:石博士從育兒的研究談起,她的主題是:「少子化時代的育兒戰略:家庭文化資本與課外活動」,以近來引起話題的「虎媽的戰歌」開場,說明現在的父母親為了養育孩童,不僅在家庭活動上,或是在課外活動當中都隱含著各式各樣的競爭與比較。石博士針對家長的育兒經驗,以面對面訪問的方式對家長和小孩進行研究,試圖整理和拼湊孩童在學習上面可能獲得的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當然,石博士也提到,不容否認的,關鍵仍是家長們的經濟資本以及希望孩子比別人好的價值觀,當然,這些多重的影響與作用之下,造成東方(或指華人)父母親在養育孩子這一塊必須比西方家長付出更多的勞力以及精神,除此之外,石博士也和我們分享了進行研究的各種甘苦談,為了增加資料的深度與廣度,石博士笑著說:「面訪的過程就如同在一個水泥叢林裡探險」,最高紀錄一天是九個小時的訪談。我們看到了質性研究過程的辛苦以及不為人知的一面。這些寶貴的分享可以提供學生在研究進行當中的參考與反省。
第二場:邱博士從近年很風行的環境保護運動談起,她的主題是:「生態現代化或環境衝突不斷?高科技業的環境政治」。邱博士以高科技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談起,近年來許多高科技產業紛紛提出企業的綠色白皮書或是企業責任報告。這些文件的提出,一方面是為了企業對本土居民造成的可能污染提出科學的調查與證據,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說服消費者以及負責監督把關的環保單位或民間環保團體。雖然,企業已經透過各種方法善盡企業公民的責任,但是,對於當地居民而言,在地居民要的是一個沒有污染的生存條件。因此,企業、國家與社會公民之間三者的互動,就變成了高科技企業除了追求「更快、更小、更便宜」的策略之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與挑戰。另一方面,邱博士也分享了環保社會運動的運動策略,透過在地居民的自主性的監督機制,可以將專家學者所測得的各項污染的指標和在地的農漁民的實際生活經驗結合,更清楚也更明確的找出真正影響環境污染的主因以及主要的污染源。邱博士指出,這樣的運動策略,對在地區民來說,可以讓居民本身親自參與和監督,而不只是專家學者透過僅有的科學數據,就一味的讓企業透過未公開的檢測結果,排拒或規避真正的污染與危害源生產者的身份。我們看到了在環境保護運動的形成,不只是在地居民、國家和高科技企業者三方的角力,我們也看到了國家為了扶植高科技企業,不斷地運用國家的力量和科學的數據,為高科技企業發聲與站台。因此,透過這個研究,我們可以學習到從多元的角度去觀看在一個運動或議題本身,各方力量施展的情況,也可以透過這樣的訓練與觀察,更清楚且細緻地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實相,我們所生長的環境,以及我們每天賴以為生的生活場域,究竟是怎樣密切地影響著我們在高科技業環伺的每一個居民。
第三場:林博士從巫術的研究談起,他的主題是:「巫術、俗民文化與現代性的想像」。林博士指出,現在生活對於巫術以及對於現代性的想像,大多還是停留在過去既有的文化脈絡與文化框架之中。因此,為了與現代性既有的面向以及討論對話,石博士使用「巫術」作為一個個案(或異例),透過對於這個特殊的個案的討論與省思,更深入的對於巫術與現代性、巫術與文化形式、巫術與社會秩序的運作,以及在歷史上從未消失的巫術論述作為討論的出發點。林博士指出:「(我們經常)深究特定知識過程與知識制度之於現代性想像所形成的連結關係,並同時指出社會秩序等基本問題如何為特定知識技藝與知識框架所掩蔽,甚至禁絕於俗眾與日常生活之外」。林博士想強調的是,將巫術作為一個討論的基準點,我們除了討論巫術在現代生活當作為一種特別的例子之外,我們更可以透過每一個個體的形成,將巫術作為一種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流動的過程,透過這個流動的過程,在其中所交織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的錯綜複雜的關係與張力和辯證的過程,都型塑了豐富且有趣且深富意義的社會學想像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